「醫師,我洗唔洗戒口?」
「要架,食少d生冷嘢啦!」
「好啊,咁沙律、生果我食唔食得?咁凍飲走冰呢?啊,咁……?」
隨著人對自己身體狀況的關注提高,在睇中醫後,我們都會關心除了服藥外,生活飲食中還有甚麼要注意。中醫師們最常提到的,幾乎是「食少啲生冷嘢啦」。
點解唔建議食「生冷嘢」?點解有啲人成日食都無事?
熱氣時可以放心食?夏日飲凍飲可以平衡寒熱陰陽?
「嗯,我諗我可以食生冷嘢?!」
(正文)
最常聽到「生冷」一詞,「生」多指的是未經烹飪的食物,「冷」指溫度低。食物溫度何以為低?不妨參考人體溫度,正常人體溫度約為37°C。大部分溫度低的食品,尤其冰凍之物,從口而入,都會感到有一股寒流在胸中直衝而下,到胃脘部才隱約消失,這是食物溫度與體內溫度差異使然。另外,性質寒涼的食物,亦屬「生冷」行列。寒、涼,是中醫「四性」中的兩種,另外還有溫、熱。「四性」是食物(或藥物)的特性,也是食物作用於人體後,帶來陰陽寒熱變化的傾向。
當生冷之品進入胃中,機體就需要調動體內陽氣以溫化外來的寒氣,尤其是動用脾胃的陽氣。「陰陽」是兩個相反又相關的抽象概念。在這裡,我們可以理解「陽」是有溫煦、推動、防衛功能的部分;「陰」是寒冷、滋養、內守的部分。陰陽講求平衡,當人食入生冷,就像把冷水倒進熱水,整體水溫會下降。體溫要維持恆定水平,陽氣便要發揮功能,把「冷水」升溫,回復到相對平衡。平時滿足口腹之欲而稍食生冷,帶來的偶爾波動,身體尚能調整,但若長期飲食都涉及生冷,「冷水」溫度過低,要加溫到恆定水平就要耗費更多陽氣和時間。而中醫師會講少食生冷之品,多數是因身體已經反映出或虛或寒的傾向性,再加飲食生冷的話,會更耗損陽氣和正氣,治療時也會事倍功半。
若是陽氣漸弱,我們會畏寒怕冷,手腳凍,虛肥,精神不好,易感冒等。脾胃陽氣漸弱,功能下降的初期,有些人會表現為經常噯氣,胃口變差,食多點就容易胃脹胃痛,容易腹瀉便溏,飲食生冷後症狀加重等。有些症狀很「日常」,一般不為重視。如此下去,陽氣不足,又使累積的陰寒之氣過多,陽氣被大大削減,無力發揮溫煦、推動、防衛功能,身體就容易出現各種不適了。
- 我想問呢
「有啲人成日食生冷嘢都無事?」
這與先天體質、水土氣候、後天運動鍛煉等條件有關。有的人屬於體質平和者,平時偶爾食生冷,又偶有進食溫性的食物,寒熱陰陽相對平衡,正氣充足,身體就有能力抗邪,這也可以理解為抵抗力較高,人會較少出現病痛。但陰陽寒熱狀態並非一成不變,除了受飲食影響,也受季節、生活作息、生理變化等因素影響。所以,平時飲食或生活上,最好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多加觀察,進食某類型食物後,會否出現什麼身體反應?如果發現有熱氣或者寒涼的傾向,自己生活飲食上也許可以及時作出調節。對於食「生冷嘢」情有獨鍾的人,又開始出現上述陽虛的表現,不妨偶爾進食一些溫性食物平衡一下。生活上常見的溫性食物就例如有:生薑,蔥,韭菜,黃酒,羊肉,石榴,車厘子等。
- 我又想問呢
「夏日飲凍飲就可以平衡寒熱陰陽?」
「立夏」標誌夏之始,陽氣漸盛,氣溫升高,人的陽氣也漸盛,但這並不代表可以有更多陽氣可消耗。中醫有一養生觀「春夏養陽」,指的是夏天陽氣升發時,人體也應順這個自然界的規律,顧護身體的陽氣。此時,若貪涼而多飲食生冷之品,會令身體「熱水」水溫下降過多,需消耗陽氣以調節陰陽;又或是損傷脾胃陽氣,令寒濕內積,飲食難化,氣機阻滯,這也是夏日經常發生胃腸道不適的其中一個原因。所以適當調養陽氣,待冬天萬物陽氣斂藏而陰氣旺盛時,身體就能有相對充足陽氣抵禦陰寒之氣,也有助減少因寒而發的宿疾。
- 我仲想問呢
「熱氣時可以放心飲食生冷?」
容易便秘,眼乾舌燥,口臭口苦,口渴多飲,喜歡飲冷飲,易生紅腫化膿暗瘡,尿少尿黃等,以上多屬熱盛。身體熱象明顯,在這時飲食冰冷寒涼之品,根據「熱者寒之,寒者熱之」的原則,確有助平衡寒熱。寒涼之品多有清熱瀉火,涼血解毒作用,可對治火熱熾盛之症。若素體熱盛,容易上火者,可偶爾選擇生冷寒涼之品以調和寒熱,常見寒涼食材有:西瓜、柚子、海帶、綠豆、苦瓜、白菜、西洋菜等。但需留意,選擇的生冷寒涼,是否盡可能選擇了食物原型的製品,若屬精製、添加、高油鹽糖之品,相對會加重脾胃的負擔,脾胃運化失司,則內生痰濕,而變生他病,甚或與熱搏結而會加重病情。
(文章圖片由互聯網提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