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broken image

東科中醫診所

  • 主頁
  • 認知障礙症中醫診療專區
  • 天灸治療
  • 專題探討
  • …  
    • 主頁
    • 認知障礙症中醫診療專區
    • 天灸治療
    • 專題探討
    聯絡我們
    broken image
    broken image
    broken image

    東科中醫診所

    • 主頁
    • 認知障礙症中醫診療專區
    • 天灸治療
    • 專題探討
    • …  
      • 主頁
      • 認知障礙症中醫診療專區
      • 天灸治療
      • 專題探討
      聯絡我們
      broken image

      耳仔與你,有何關係?

      梁倩鈺中醫師

      · 中醫理論,耳穴,按摩,經絡,全息律

      聽嘢用緊佢,戴眼鏡係佢,戴耳飾係佢,呢個moment幫你掛住個口罩,都仲係佢。

      講緊嘅,係你對耳仔!

      對於呢兩隻你唔照鏡都好難睇到嘅耳仔,你對佢嘅關注有幾多呢?

      其實閒來無事,捽下按下佢,都對你身體健康有幫助,

      例如可以緩解頭痛胃痛經痛頸梗膊痛…

      又可以改善怕凍失眠便秘屙爛精神疲倦…

      係咪真係咁有用?又係咩解究呢?

      內文贈你幾個按摩小手法,試下幫唔幫到你?

      耳穴與人體對應部位

      點解耳廓同人嘅健康狀況有關連?

      (如果你唔想知,都可以直接睇後文嘅按摩手法)

      • 全息律:

      耳廓,有人體五臟六腑的縮影,人的耳朵在外觀上,像是一個倒置踡縮的嬰兒,頭部向下,約當耳垂位置;臀部則是向上。相應地,人的五臟六腑、四肢百骸,在耳朵上,都有投射。這些一個個的區域/點,稱作耳穴,是分佈在耳廓上的穴位,亦是人體不同部位臟器的反應點和刺激點。這是「全息律」,指任何一個部分都包含整體的信息。應用於生物或醫學層面上,即指從生物體的某一個局部,可以看到該生物體的整體。

      耳穴全息律
      • 經絡理論:

      《黃帝內經》指出:「耳者,宗脈之所聚也。」「宗」有會總、主要、根本之意,主要的經絡匯集,其氣血流通且充足,則五臟安和,耳聰目明。《素問·繆刺論》:「手足少陰、太陰、足陽明之絡,此五絡皆會於耳中。」人有多條經脈皆行經耳廓、耳內、耳周,當在耳部或耳周進行對應的治療,經脈之氣受到鼓動,帶動對應的臟腑肢體之氣血流動,通暢經脈,調和臟腑,便可達到治療疾病或保健養生的效果。

      故此,耳穴與五臟六腑緊密聯繫,當肢體臟器有不適時,便會反映在耳廓上,出現「陽性反應點」,例如局部壓痛、結節、脫屑、暗沉、泛紅、脈絡顯露、電阻改變等。在治療上,可以針對這些「陽性反應點」,或者選擇相對應的耳穴區域,用針刺、刺絡放血、點壓按摩的方法進行適量刺激。

      但由於耳廓比較薄弱和嬌嫩,主要由軟骨和結締組織構成,又有豐富的血絡,若進行針刺治療,疼痛度和敏感度或會較高。對於怕針的人士,耳穴貼壓,或是日常自行按摩,是一個簡便靈驗的治療方法。

      點樣刺激耳穴? 

       

      一、自行按摩

       

      按摩的手法有很多,大原則是要用令耳廓、耳垂充血發紅、溫熱。整體手法宜輕柔、緩慢用力,勿令耳朵劇烈疼痛。一般在朝早按摩可以醒腦暖身;夜晚作息前按可以寧心安神,但若順手,何時都能隨意按揉幾下。注意若耳仔戴有飾物時,建議除下飾物之後才進行按摩,或避開戴飾物的位置進行局部按揉。

       

      好處:

      • 隨時隨地可進行,無需花費金錢;
      • 補養氣血,改善氣色和精神,增強抗病力;
      • 耳屬絡於腎,耳部經絡通暢,益腎養身,則可益壽延年;
      • 調治內在臟腑氣血,有助改善氣滯血瘀、陽虛內寒等狀態。
      broken image
      • 揉——耳輪、耳背

      食指放耳甲腔,拇指在耳輪、耳背劃圈按揉,可以想像大概是打機時轉動手掣的動作。每次可按揉1-2分鐘。

      • 提——耳尖

      捉住耳尖搓揉數次,再向上提,放鬆,上提,如此重複10-20次。力度適中即可,建議除眼鏡才進行比較舒適。

      • 拉——耳垂

      捉住耳垂搓揉數次,再向下拉,放鬆,向外拉,向外向下拉可隨意進行,亦是重複10-20次。

      • 摩——耳屏前

      食指及中指舉「YEAH」的鉸剪手勢,由耳垂處向上叉,中指放在耳屏前,食指放耳後,上下來回摩擦,約30-50次。建議除眼鏡和口罩時才進行比較舒適。

      • 捏——耳屏、對耳屏

      兩隻手指指腹捉住耳屏,兩指對應用力,做捏按的動作,放鬆,捏按,如此反復10-20次,之後同樣手法捏按對耳屏。

      二、耳穴貼壓

      此方法屬於中醫療法的一種,是以王不留行籽(細小圓珠狀中藥材)或磁珠,以細小膠布貼在耳穴或是反應點,然後進行按壓的方法。一般可以貼3-5天,每天按揉3-6次,每次約1-2分鐘,以溫熱痠痛的感覺為度。第1-2日按壓,疼痛和紅熱會比較明顯,持續時間亦較長,隨著每日按揉疏通,通常第3-5天疼痛程度就會下降。對於一些痛症患者,例如痛經、落枕,在耳穴貼壓後加以適量刺激,很快便能明顯感受到其疼痛部位的舒緩。

      好處:

      • 可選擇調治特定臟腑或肢體部位;
      • 準確針對耳穴陽性反應點;
      • 刺激強度高、用力更集中;
      • 促進周身氣血流動,疏通局部堵塞氣血,緩解疼痛。

      留意:

      • 貼耳穴的日數應隨濕水、出汗程度進行調節,如果膠布邊緣有明顯捲邊、起絲、鬆脫,就應撕下。
      • 按壓時切勿太大力地進行推揉,每次按壓時間亦不要過長,以免造成皮膚損傷。
      • 對耳穴貼的膠布敏感者、耳廓有皮損者不宜選用此方法。
      • 孕婦、幼兒、年老體弱、神經衰弱、嚴重器質性病變者,則謹慎選用,避免太強刺激。

      三、最最最最最簡單的手法

      就是在耳垂、耳廓、耳甲進行游走性按揉,按到有明顯痠痛的地方,再揉多幾下。近一年大家經常戴口罩面罩,耳廓負重增加,耳仔成日嗌痛,不妨自己做啲按摩手法幫佢鬆一鬆!

      (文章圖片由互聯網提供)

      訂閱
      上一篇
      戒口之——我可唔可以食生冷嘢?  
      下一篇
      這個殺手不好惹 - 中風
       返回網站
      頭像
      取消
      Cookie的使用
      我們使用cookie來改善瀏覽體驗、保證安全性和資料收集。一旦點擊接受,就表示你接受這些用於廣告和分析的cookie。你可以隨時更改你的cookie設定。 了解更多
      全部接受
      設定
      全部拒絕
      Cookie 設定
      必要的Cookies
      這些cookies支援安全性、網路管理和可訪問性等核心功能。這些cookies無法關閉。
      分析性Cookies
      這些cookies幫助我們更了解訪客與我們網站的互動情況,並幫助我們發現錯誤。
      偏好的Cookies
      這些cookies允許網站記住你的選擇,以提升功能性與個人化。
      儲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