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情肆虐,當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在預防感染的同時,可能會忽略了一些在春天高發的危重疾病。
中風,就是一種為人熟悉,常於春天發病的腦血管疾病。
中風是一種極需要預防的疾病,因為如果等待發病後才治療的話,很多時候已經出現了不能逆轉的身體殘障,甚至死亡,其代價實在太高了。
良好的生活習慣,與及早發現和治療中風先兆,是預防中風病發生的關鍵。
(正文)
中風病原因可以分為血栓形成、栓塞和出血三種。血栓形成是腦或頸動脈逐漸變窄並最終形成阻塞;栓塞為一種由凝塊或「栓子」造成的腦或頸動脈堵塞,這些栓子可能是在體內其他地方形成後脫落,再經循環系統抵達腦部;出血是腦內或其表面動脈破裂,此類破裂可能由動脈瘤或腦循環先天畸形引起。由於中風病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殘率,其存活者中約有3/4的人不同程度的喪失工作能力及自理能力,重度致殘者約佔40%以上,故此,如何預防中風病的發生尤其重要。
由於春天天氣由冷轉暖,忽冷忽熱,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;加上疫情嚴峻,人們減少外出,缺乏運動,飲食作息不節,更成為增加患中風病風險的推手。
其實中醫學理論很早已有有關中風於春天發病的機理論述。春天陽氣升發,本應是萬物生長,欣欣向榮,奈何人體陰血不足,血脈不通,陰虛無以制約升發之陽氣,陽不內守,血氣上沖妄行,損傷脈絡,就很可能引發中風。
中醫學對中風的病因病機大致可分為三方面。
(1) 年老氣虛,血凝脈絡: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》中述:“五十歲至七十歲……氣血凝泣。”老年體弱,痰瘀為患,往往因氣虛推動無力,或精血不足,以致脈道不充,血澀不行。
(2) 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:《素問‧通評虛實論》中有“ 仆擊偏枯……肥貴人則膏粱之疾也。”脾胃虛損,痰濕中阻,痰阻清竅,血絡閉塞。
(3) 肝火亢盛,氣逆而上:《素問‧玄機原病式》日:“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過極而卒中者;由於五志過極,皆為熱甚故也。”遇事發怒,怒氣上升;或誤食辛辣,火熱上炎;或烈酒動血,血熱上沖。
所謂“有諸內者必形諸於外”,《黃帝內經》亦云“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亂治未亂”,中醫對預防中風病及中風先兆的概念非常重視。現代醫學研究統計指出,約70%的腦血管病人在發病前有先兆。中風先兆特點為發病突然,歷時短暫,可自行緩解,但易於復發。正如清代醫家王清任所說:中風病“因不痛不癢,無寒無熱,無礙飲食起居,人最易疏忽。”因此,能準確分辨中風先兆,盡快進行檢查及適當治療,能有效防止中風病的發生和復發。
常見的中風先兆包括以下各項:
(1)頭暈,特別是突發性眩暈;
(2)肢體麻木:突然出現一側面部或手足麻木,或舌、唇麻;
(2)突然意識混亂,出現言語或理解困難;
(4)肢體無力或活動不靈;
(5)頭痛:與平日不一樣的頭痛;
(6)突然原因不明的跌仆或暈倒;
(7)惡心嘔吐;
(8)整天昏睡;
(7)一側肢體不由自主的抽動;以及
(8)突發性短暫的視物不清。
如發現以上症狀,應盡快求醫診治,切勿延誤。事實上,通過中醫藥調理,針灸治療,亦大大降低中風發病的風險。
預防中風的方法十分簡單。40歲以上,氣血漸衰,應注意預防中風。飲食方面宜清淡,多吃蔬菜水果,忌肥甘厚味、酗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。應保持心情愉快,心平氣和;忌遇事發怒,思慮憂傷。生活作息宜勞逸適度,忌勞倦、房室過度。起居宜調攝寒溫,嚴防跌仆,積極鍛煉,切忌作息不定時。總之,飲食得宜,心境平和,勞逸有度,作息定時,對預防中風的發生有積極作用。
(文章圖片由互聯網提供)